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采访,近日,由于个别保险公司违反行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在销售管理和员工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严重漏洞,销售人员飞单现象频繁,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相关保险公司应加强销售行为控制,全面自查销售飞单。
销售管控警报再度拉响
近年来保险行业“飞单”现象日益加重。销售员工假借保险公司产品,向消费者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以保本高收益等诱人条件诱惑消费者出资购买,并从中获得高额佣金。后果往往是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严重构成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再度发文,强调保险从业人员不得“飞单”。相关保险公司人士透露,根据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严格遵守《通知》的规定,重点针对所属机构和员工的销售资质、产品准入、业务隔离、备案管理、分类处理等内容,整理检查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机制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总行要切实按照监管要求,从上到下督促各级建立对从业人员销售‘飞单’行为的控制制度,落实监管责任。一旦发现“飞单”,立即从严处理。对于执行监管要求不到位、自查走过场的保险公司,将其列为现场检查对象;对于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从严处罚。
呼吁建立保险行业从业人士“黑名单”
保险公司对员工飞单的监管一直头疼。一直有人呼吁保险行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黑名单信息机制。可以通过内部的一些数据,比如:投诉率、退保率等等给销售做一个考核,判断是否有飞单现象。如果证据确凿,确定飞单,将员工信息发布到黑名单上,全行业共享。没有保险公司管理层可以查询,相当于直接封杀了飞单的销售。只有严格,不留情面,才能根除销售“飞单”。
业内专业人士给出相关建议
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指出,在公司制度上规定禁止销售“飞单”,说白了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只是一纸空文,面对高额提成诱惑,谁还去想那么多规章制度。建立业内“黑名单”,需要各个保险公司通力合作,实行起来耗时耗力,当然不否定这个提议,等以后完善起来,对整个保险行业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面对这个风口浪尖,保险公司如何快速自查销售“飞单”呢?这个可以学习一下平安保险,他们在一年前就给公司的所有销售客服人员配备上了红鹰工作手机,并给每一个销售人员配备了工作微信,通过往工作手机里面植入APP,APP会通过手机底层实时抓取员工微信数据和手机通话数据,并通过云端上传到红鹰工作手机管理端后台,管理在后台可以清楚的看到员工的微信聊天记录、收发红包转账、收发名片、增删联系人等等,员工与客户打的每一通电话都能在线收听。将客户的微信、手机号等信息屏蔽掉,防止员工私加客户微信走私单。后台还可以设置22种敏感行为预警,当员工有敏感行为时,后台会自动预警并发送信息通知到管理员,时刻进行员工“飞单”自检。
有关专家也表示,现在正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员工都在使用手机和微信跟踪客户,对员工手机以及微信进行控制,对于防止员工飞单有很大帮助。保险业也要善于利用外力完善内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