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流量的从来不缺“黑话”。
从早期的“微商”,到全民“知识付费”,再到大搞“社群经济”,“个人IP”、“新零售”、“下半场”、“精益创业”,总有一套操作能把你的焦虑治得明明白白。
“私域流量”也不例外。
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带货、B站的UP主恰饭、小红书/知乎上的达人种草,甚至是卖美妆的柜姐朋友圈,这块基于平台下自发的商业行为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微商不够贴切,网红又过于表面。
在整个行业“苦流量久矣”的大背景下,相比,依托大的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及工具产品下的“公域流量”,基于丰富的个体渠道下沉,而构建的中长尾流量,似乎是一块待挖掘的价值洼地。
“私域”貌似给这部分无法言明的流量有了界定,但细想下来不管是挂靠平台的B2B2C还是个人的C2C,需要正视的又是什么呢?
“私域”的两个假定
实际上除了创造一个新名词,很难说它具体改变了什么。
“私域流量”的全盘证明逻辑是基于两个假定:
一个假定是“网红带货模式的可靠”,并通过快手或抖音的个例,在购物节或者某货品的推广期间去证明“网红”自带的流量具备很强的变现能力(注意是很强);另一个假定是“个人信任有效”,实际上这是更为“隐蔽的微商”,不同与以往微商的传销性,这部分“微商”会以2个身份(助手、专家)切入你的人际关系,通过帮助你推荐商品(助手),到为你更好地使用商品提供价值参考(专家),建立一种有别于亲缘关系的信任,继而依托这个关系,判定是否有值得挖掘的流量价值。
趁热虽好,但这两个假定有个原生的矛盾就是,网红带货和个人信任的验证过程都是在流量平台上进行,移动视频端自不用说,网红的粉丝虽然很明确是这部分网红的“私域流量”,但变现渠道较终还在平台上,因此,所谓私域其实是公域中的私域。
这两个假定,都有一个不错的“卖点”,就是从此你实现流量变现,不用再受大平台的价格胁迫,无论是品牌主、MCN,还是淘宝店主、百货柜姐,你们只要挖掘好自己的流量,就有了投放市场的决定性议价权,且多头市场正是趁热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