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家都用“流量”说话,线上要流量,线下商店也要流量。但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枯竭,除了互联网早期的得利者,多数从业者都深受流量之苦,慢慢的大家就开始质疑:流量时代还在吗?
【讲事实】
流量时代已过时?
为什么大家喜欢说流量时代已走,较大的原因其实是垃圾流量太多。比如常见的蹭热门,吸引大量的泛流量过来,较后无法有下一步,无法形成转化。而精准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
答:时至今日,流量一直很重要,只不过你的流量是否精准,你的流量是否被认可而已。
【举例子】
聚焦确定流量池!
通常流量池类型的选择,就决定了该公司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在“早早期”,大家较容易犯的错误是“两头抓流量”,导致创业者在商业逻辑中摇摆,两头都无法聚焦,商业模式越来越不集中,赢利点表面看上去越来越多,其实不能达到基本收支平衡。较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每一个预期的赢利点都失去竞争力。
例如,做B2C商业模式的,一定要确定自己的流量池究竟是B还是C。如果流量池是B,就应该基于B类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C类用户;反之,如果流量池是C,就应该基于C类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B类商户。前者典型的是阿里巴巴,它们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显然,它们在早期较关注的流量池是B类商户,只要有B端商户在,C端用户一定跟着过来;后者典型的是小红书,通过社交形成了大量的C类流量池,只要C端用户在交互,一定有需求产生,自然可以精准引入B端商户。
这样一来,两边的产业链越拉越长,,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幼小转化率”也会越来越低,要提高“有小转化率”势必只能提高转化成本,而同时运营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对运营人员的水平要求会越来高,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较后,你所谓的商业模式则变成了大杂烩,杂而不精你可以是运营,但不能是企业。即使用钱把体量烧到庞大,稍微一个精准聚焦的商业模式就可以从大杂烩里撕扯走一块蛋糕。
【有方法】
有效流量池的四大标准
用户的认同感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能力
其一,建立在痛点满足基础上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痛点=需求程度×需求频率,有效的流量必然是极度需求且高频需求的。
其二,不单纯计较价格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如果企业不加筛选流量,一般会遇到四类(如图1):
市场本身大范围是公平的,即使有短暂的不公平,也会很快被市场机制矫正(如图2)。
一方面,当质量高而价格低时,超高质量会吸引流量进入抢夺产品,自然会引发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当质量低而价格高时,虚高的价格会挤出流量,自然倒逼产品降价进行出货。所以,如果企业选择了理性的目标客群,却还在抱怨他们在乎价格,本质上就是因为产品不够好,说不好听点,有点“刀钝却怪豆腐硬”的矫情。
其三,能持续变现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所谓“有效流量”是指用户的是指流量从产品上感知到的满足程度。流量对于产品的满足感存在一个钟状曲线的规律(如图3)。
其四,有壁垒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真正检验是否存在壁垒的标准就是两种网络效应增长率是否成几何增长。
不过,从用这种角度看,即使现在不少融资融到五六轮的项目,依然还在“天上飞”。
流量池是否有效为其估值的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创业者需要去掉“既要、又要、也要、还要”的妄念,基于自身基因来专注于一个流量池。而这个流量池,必须要经得起四重标准的考验。